
HOTLINE
0898421623发布时间:2025-08-28 20:26:30 点击量:
“苏三离了洪洞县,只身来在大街前……”1958年,上新街120号院,柔和婉转又刚劲有力的声音,打破了清晨的寂静。
余音绕梁,千回百转,不见其人,听音就知是方荣翔。彼时,抗美援朝刚刚结束,方荣翔随着志愿军京剧团来到山东,定居济南,就住在上新街。
少时学艺,吃苦打磨自身技艺,于寂寞、枯燥的练习中不断精进;跟随名师,学艺更是学做人,慷慨赴朝鲜战场,用铿锵的曲艺抚慰战士们的心灵;荣耀归来,上新街的静谧与平和让他心生平静,这里是他的“第二故乡”,亦是赋予他创作灵感的宝地。
方荣翔,原名方世荣。1925年9月6日,出生于北京广安门大街385号。6岁时,跟随著名武旦方连元学练基本功。1933年10月,经人介绍,认尚小云为师,学练小嗓。1935年,师从骆连翔,并改名为方荣翔。
当年,卢沟桥事变,骆连翔在他离开北京之际,将方荣翔介绍给花脸名家张鑫奎先生。在这期间,方荣翔迷上了裘盛戎,时常偷学其技。梨园素来有个“背师之举”的规矩,轻则受罚,重则打死。可是,张鑫奎知道后,明白方荣翔对曲艺的赤诚,又十分有天赋,珍惜他的才华,于是带他拜入裘盛戎门下。
方荣翔得偿所愿,学起戏来,一丝不苟。师傅台上演,他在后台仿,师傅一举一动铭记于心。录唱段、听唱片,少年的世界被戏填满,数十年如一日,枯燥且乏味,但方荣翔心里却觉得十分有趣。
汪曾祺在《艺术和人生》这篇文章中写到,“荣翔个头不高,但是穿了厚底,系上胖袄,穿上蟒或扎上靠,显得很威重,象盛戎一样,这是因为他们能掌握人物的气质,其高大在神而不在形。荣翔文戏武戏都擅长,唱铜锤,也能唱架子,戏路子很宽,这一点也与乃师相似。”
“美军飞机投下一颗‘水缸大的炸弹’,在草房后边炸响,里边窜出来一群老鼠、苍蝇、蚊子,后来才知道是细菌炸弹。”1951年,方荣翔参加中国人民志愿京剧团,并跟随赴朝。在朝鲜战场上,每天都要遇到不同的危险情况,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,方荣翔和战士们一起,坚守在一线。
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,在朝鲜最头痛的是吃饭问题,天寒地冻,大米饭、馍馍都结了冰,像硬邦邦的石头蛋。防空洞里不准有火有烟,大米饭从锅里盛不出来,只好用斧子砍着吃。
在朝鲜战地演出时,方荣翔看到一份简报,上面介绍了战斗英雄杨育才的事迹,于是,他和同事们就改编成了《奇袭白虎团》,后来此剧红遍大江南北。其中,“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”唱段已成经典。
在炮火连天的第一线,他不怕牺牲,出色完成了演出任务,并多次立功受奖。七年时间里,方荣翔将我们的国粹带到最可爱的人身边。身在他乡为异客,在最为艰难的日子里,铿锵有力的声调,穿破层层硝烟,鼓舞着战士们。
台上讲戏格,台下讲人格。方荣翔的戏铿锵走板,发音讲究,如行云流水般,听得人心旷神怡,而他的人,亦是谦和温润。在好友汪曾祺的印象中,方荣翔是一位“极其难得的恂恂君子”,坐卧行立,都很合规矩。
他的身上有着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色彩,尊师重道、与人为善、不争不抢。“他没有梨园行的不好的习气,没有“角儿”气。他不争牌位,不争戏码前后,不计较待遇。戏曲界对钱财上看得比较淡,如方荣翔者,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人。”
“艺术家是不能脱离人民的”,这是方荣翔对自身艺术的要求和追求,也是他毕生实践的信念。每次演出写海报时,他坚持不让加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”的头衔,他说他喜欢裘派传人这几个字。
如今,梨园芬芳,传承不绝。多次登上央视春晚、中国戏剧梅花奖“二度梅”获得者孟广禄、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邓沐玮、宋昌林,都是方荣翔的得意门生。戏剧精益求精,做人纯粹刚毅,他成为齐鲁大地的戏剧名角,山东京剧的闪亮名片,也是华夏京剧的杰出代表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